《喜单》力图打造小人物逆袭、付航式我命由我不由天的passion叙事;而《脱友》则更强调艰难时世后同业同行间的互助友谊。
行业寒冬的共同记忆是本季《脱友》最显著的背景。虽然这种共同记忆很容易沦为一种小圈子自怨自艾的自我感动,而这场寒冬的缘起也始终是一个缺席的在场,但节目组也并未沉浸、消费这种情绪太久。《脱友》虽然从未脱离其行业自救的潜表达,但最终的落脚点诚如标题「Ta的朋友们」一样,是同行朋友间的朋友一场。
因为承袭了更多的老节目基因,《脱友》也必须要完成对李诞掌控全局、串联引导依赖的脱敏。「万人嫌」张绍刚确实可能是不多的合适选择了,他既有笑果+《吐槽大会》的基因,又再过去数年几乎完全隔绝于《脱口秀大会》之外。他的回归既是情理之中,也是一个尽可能追近原有水准的平替。
节目前期阶段,《脱友》比《喜单》更议题先行。尤其职场话题,可谓变着法儿地推陈出新。平日上班已经够郁闷了,回家看综艺还要看吐槽上班,角度还多半来自天天微博上能看到的那种,有种春晚看小品演员硬加过时网络热梗的错觉。
很多话题似乎都是从微博热搜中寻找食材,然后加上一堆工业感极强、一看就是为那些能付得起平台订阅会员年费的都市白领们量身定做的香精笑料,最后再用点米其林式摆盘让段子硬上些价值……
虽然看似特别目标导向、狂拽社会情绪抓手、迭代传统喜剧打法、希望给观众充分赋能、完成节目搞笑-病毒扩散-导流私域-线下变现-名利双收的产业闭环,但脱口秀那种本应由演员赋予喜剧故事以力量的表达,却显得毫无生命力。
好在随着节目进行,那种纯粹迎合社会情绪的段子越来越少,更多含有个体生命经验和真实感触的表演逐渐增多:同样是吐槽上司,贾耗在二轮的表现无论是情绪、还是内容,都能感受到一个真实职场人的辛酸;Kid讲自己双相情感障碍、替父还债的经历,笑中带泪;Echo(冉榕)作为走出大山的女生,讲自己的姐姐如何因受不了重男轻女的父母的打骂而出走,让人动容。
从模版式的社会议题式段子,到走向个体生命感知的表达,不知《脱友》的渐入佳境是淘汰赛制带来的非企及性的自然进化,还是节目组有意为之的策略调整。
可惜的是,在欧美脱口秀中常见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观察式」脱口秀,在两档节目中却越来越少:黑灯的视障却让他对人情冷暖更为洞若观火;而鸭绒对脱发、美白背后消费主义陷阱的观察,更是入木三分;豆豆的高铁体验没有什么社会议题,但却无比让人感同身受;菜菜的月经羞耻经历当之无愧是首轮最佳。可除此以外,类似的佳作就不多见了。
套用阎鹤祥的话,单口喜剧其实是一种处境。一些观众都在拼命寻找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东西,并将之单口直断为好笑;一些观众拼命找寻自己的嘴替,把「你口说我心」作为标杆;一些观众单纯希望追求最极致的荒谬好笑,哪怕是最无厘头的漫才。在如此目标多元、极化分裂的观众群体中选择一个(或两个)冠军,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说春晚是众口难调后的安全至上,那么脱口秀或许就是努力想要众口皆调却无能为力后的无奈妥协。
这种无奈妥协和商业诉求,最终回到了如《中国好声音》一般经典的综艺范式:在这个情绪激荡的时代,通过前采、后采、人设、故事线、嘉宾话题引导、内部梗里自我认同的反复建立,直到节目现场私人化的情绪堆叠到无以复加之后在公开场合下的爆发,两部综艺各自的情绪故事线和所想传递的价值,也都呼之欲出。所以两档节目到了最后一集,都在搞笑上略显乏力,却在感人方面显得用力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