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一点,其实是人工智能领域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机器人一旦有了“智商”,发展出真正的“长效决策”之后,会不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安全。我个人的看法是,人类的发展,一直是科技和文化并重的,齐头并进的,文化的发展,保障了科技的向善,科技的发展,也保障了文化的更新。如果说人类是碳基文明的话,那机器人则应该是硅基文明。硅基文明的发展,是不是也是碳基文明的道理,科技和文化并重呢?
如果硅基文明也有文化向善的指引力的话,那它们在机器人自身“智商”发展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也可以意识到,与人类共生、共存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呢?而机器人如何凭借硅基状态实现对于文化的认知与感悟呢?离身智能是不是可以提供这种支撑。这里,离身智能可以视为GPT一类的产品。而在离身智能方面,我们到底应该“喂养”GPT产品哪些文化知识,则是哲学、社会学需要跟进的课题。东方台《未来中国AI季》通过节目内容,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第三个,任杰骥介绍的“灵巧手”。这款“灵巧手”获得了15分的评分。一上来,这款“灵巧手”就给观众们展示了弹奏钢琴曲《茉莉花》的能力。继而,产品介绍环节,观众们得知,这款“灵巧手”已经趋于人类双手的灵活度了,甚至于在物体感知方面,有超越人类的可能性。嘉宾呼兰更是蒙上眼睛,和这款“灵巧手”进行了同台PK。
在科技展示的最后,它提出了科学成果背后的思考内容,触觉和视觉作为共生关系,它们是否是可以实现相互转化。这对于普通人而言,简直是一次逻辑思维上的跳跃。对于科学而言,可能只是寻常的一小步。其实,当这款“灵巧手”在演奏钢琴曲没有丝毫差错的时候,老编我则重新思考了人类艺术的自身属性问题。当“灵巧手”更近乎完美地演奏钢琴曲的时候,人类钢琴曲的艺术魅力在何处呢?我觉得,人类艺术更独特的魅力在于容错和溶错——容许错误的出现,并且溶解这些错误。“灵巧手”如何实现容错和溶错,应该还有一段路要走。
第四个,陈国璋介绍的具身电眼。这款产品,已经到了可以商用量产的程度,因此获得了全场最高分,24分。这款产品,可能真的会在未来几年当中引发各类摄像头领域的一次产业革命与升级。诸位关注前沿科技的同仁们,一定要看这期节目。传统的摄像头,是基于光学原理。具身电眼则是基于脉冲原理。这款产品,未来几年,可能会被快速运用到手机、智能汽车领域。
同时,陈国璋介绍称,具象电眼的原理,和人眼与大脑皮层出现画面的原理是相同的,未来,这款产品可以解决盲人重新看世界的问题,而且,具象电眼在清晰度、快速捕捉能力上,要远远超越人眼。这其实也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思考——当真正出现这种超越人眼的科技之后,人类是保持自己的眼球,还是更换为具象电眼?人类身体与科技更换的边缘在哪里?这是人类伦理学、社会学需要跟进的课题。东方台通过这期节目,提出了这个课题研究方向。答案,则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找寻。
第五个,刘迅介绍的微表情仿生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够实现人类很多微表情,全场获得12分。看到这款产品,我最大的感触是,没演技的明星们,可能快要失业了,当下的具身智能真的可以演戏了。具身智能可以实现人类大量的微表情这件事情,其实就触及了人类和机器人之间情感投射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未来中国AI季》也有较为深刻的探讨。
主持人陈辰提出了“恐怖谷效应”这个话题。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度逐渐增加时,人类对它们的情感反应也会变得积极;然而,当相似度达到一个特定的“临界点”时,人类的情感反应会突然变得极其负面和反感,即使机器人与人类只有一点点的差别,也会显得非常显眼,从而产生僵硬、恐怖的感觉;当相似度继续增加,达到与普通人相似的程度时,人类的情感反应又会回到正面。